景观设计
促进文化遗产景BOB半岛观可持续发展
BOB半岛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作为“中国土司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唐崖镇唐崖司村,选址因山采形、就水取势BOB半岛,建筑布局巧用堪舆,规划思想兴儒学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土家族认知、适应、展示和建设环境的重要文化物证,反映了人类社会与景观共生的状态BOB半岛。其结构形式是土司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土家族生死观的体现,是国家认同的明证。
为了进一步推动唐崖土司城遗址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提升文物保护级别、树立科学保护理念、深入研究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价值、提升文化影响力以及整治遗产区环境方面积极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保护级别的提高,不仅是对唐崖土司城遗址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认可,也是形成标志性文化遗产景观不可或缺的过程。唐崖土司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当地政府就对它进行了保护,但是保护级别相对较低。随着唐崖土司城遗址的普遍价值被世界认可,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物保护级别也在逐渐提高。
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朝,鼎盛于明朝,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被废弃,共历16代18位土司。1978年,唐崖土司城遗址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1986年以后陆续公布为县级、州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树立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2000年公布唐崖土司城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5年,唐崖土司城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一起作为“中国土司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0年之前,当地政府对唐崖土司城遗址的保护侧重于牌坊、张王庙、城墙、土司坟墓等直观可见的遗迹。这些单个遗迹逐渐成为标志性文化遗产景观。2012年,为了进一步挖掘城址的文化内涵,考古工作队对唐崖土司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逐渐将原来深埋于农田的遗址清理出来,使整个城址的格局更清晰、更完整。建筑格局的呈现,使唐崖土司城遗址不再局限于历史典籍中和人们的想象中,进一步形成了标志性文化遗产景观。
唐崖土司城遗址的可观赏性需要城址完整性、真实性与协调性的支撑,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保护。1981年至1983年第一次修缮唐崖土司城遗址时,主要是为了避免人们乱爬乱画、拴养牲畜,解决脏与乱的问题,使文物主体少受损害,因此仅仅在石人处修建了罩马亭,在牌坊、土司坟修建了围墙等。1992年至1993年第二次修缮时,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注重保持唐崖土司城遗址整体风貌协调,维持城址的历史感,体现线年公布实施的《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办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坚持既有保护理念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城址环境整治等内容,拆除与城址环境不协调的电线杆、界桩、标识等。现城址内的标志牌、垃圾桶等,都是请专家设计并由专业技术人员打造的。这些措施BOB半岛,维护了景观的完整性、真实性、协调性。
以保护为主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唐崖土司城址保护管理规划(2013—2030)》提出,真实、完整地保护唐崖土司城遗址的全部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BOB半岛,充分展示与阐释其文化价值与内涵,统筹土地资源与文化资源利用,谋求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最终实现遗址突出普遍价值的整体保护。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落实唐崖土司城遗址的修缮原则、工作方针以及保护管理规划,确保每个时期的保护工作科学合理,逐步增强了土司文化遗产景观的可观赏性。
深度阐释土司文化遗产价值内涵,是增强文化遗产景观可读性的重要途径。可读性的真实把握与深度揭示,使塑造的空间体验更有文化意义与开发价值。2012年唐崖土司城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与湖南老司城、贵州海龙屯相比,唐崖土司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价值涵义整理、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等几乎空白。为了深入研究唐崖土司城遗址,2011年9月至2012年BOB半岛,考古工作队对唐崖土司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主要为申遗提供资料和数据,2013年再一次进入唐崖土司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对资料进行补充与完善,2014年考古工作结束。唐崖土司城遗址在申遗过程中,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杭州市文广新局等单位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到唐崖土司城遗址进行了考察,武汉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也对相关古籍文献进行了研究和整理。
申遗至今,为了进一步对唐崖土司城遗址历史、艺术、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细致研究,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与中南民族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设立实验基地,建立研究院,并举办了三届唐崖土司论坛,围绕唐崖土司城遗址历史文献、国家认同的表现、开发利用模式以及保护传承等主题进行交流和研究。随着研究视野逐步开阔,研究内容逐渐深入,体现唐崖土司城遗址价值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增强了文化遗产景观的可读性。
习在考察西安博物院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提升文化遗产景观的体验性,是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最好途径之一。
咸丰县民族博物馆、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咸丰县文物局注重各类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互动性,通过举办千名学生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五进”“咸丰历史我来说”“小小解说员”等活动,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广大群众近距离接触文物、感知历史,增进文化自信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为了让唐崖土司城遗址的整体结构、局部风貌以及文化价值被更多人了解,当地通过“世遗唐崖”“唐崖土司城址”微信公众号平台,360度展示场景还原效果,提升了文化遗产景观的体验性。
景观人类学中认为,景观与人类是一种双重互构的关系。要达到文化遗产空间与遗产地社区的共生,离不开当地人的支撑。
申遗前的唐崖土司城遗址与唐崖司村共存于唐崖河边,仅剩城墙、街巷、牌坊、衙署基地、土司坟墓等土司文化遗迹。在原土司城址范围内有近百户居民,还有新建的传统木质吊脚楼以及现代砖混建筑。部分居民房屋修建在唐崖土司城遗址遗存上,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给遗址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带来压力。2013年,有关部门开展唐崖土司城遗址环境整治工作,主要是对城址内不规范建筑、交通设施以及绿化方面进行整治。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需要完成1500亩遗址区土地征用、核心区22栋砖混结构房屋拆除、近百户村民搬迁、近20000平方米安置小区建设工作。这些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利用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经验,深入研究唐崖土司城遗址文化价值、内涵以及特征,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与维护下,有力促进了文化遗产景观空间与遗产地社区共生。
下一步,应当在文化遗产景观与自然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因地制宜地促进文化遗产景观与特色村寨景观共生、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以及多样性的保护与综合开发等方面着力,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154)阶段性成果。】